安徽将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助力乡村振兴 焦点日报
持续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要求,完善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和人工智能专业发展......针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安徽省教育厅近期陆续给予公开答复。
护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到去年底,已投入省级以上资金3560万购置设施
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切实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建议,省教育厅介绍,在2019年已出台相关防控实施方案。为改善教学条件,省教育厅督促各地各校配备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更换使用利于视力健康的照明设备。
截至2022年12月底,投入省级以上资金3560万元购置护眼灯具、升降课桌椅、体育设施等。同时,协同省卫生健康委开展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查工作,并将达标及整改情况纳入评先评优、绩效考核、办学许可与延续等重要指标。
自2021年起,安徽每年印发工作通知,部署各市教育系统开展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工作,严格落实教育部相关方案要求的“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在监测基础上,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并及时更新学生视力健康电子档案,确保一人一档,并随儿童青少年入学实时转移。
安徽省还督促指导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制定手机管理具体办法,督促指导学校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教育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引导家长共同做好手机管理工作。此外,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建立视力健康管理队伍。每天开展2次眼保健操和30分钟大课间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乡村振兴
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省教育厅在答复人大代表建议中表示,安徽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乡村教育质量正在不断提升。落实改善乡村教育,主要在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三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推进乡村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及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优先补齐乡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短板。通过招聘特岗教师,招收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加强乡村教师补充。在职称评聘时继续向乡村教师倾斜,加强乡村教师待遇保障。
另外,优先推进农村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全省累计投入约65亿资金,乡村中小学已实现全覆盖。推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定期开展网上教研教学互动,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
下一步,安徽将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持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激励机制,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
养老服务
指导职业院校加强养老服务类相关专业建设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备受关注。有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应大力发展涉老家政服务业。省教育厅答复透露,截至目前,安徽共有9所本科高校设置养老服务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康复治疗学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14个,共有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18所高职院校开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点19个。
每年培养养老服务类专业人才840余人。另外,有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职院校设置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社区康复等相关专业点16个。
2022年,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31所高职院校开设护理、健康管理、社区康复、社区管理与服务等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点38个,每年培养相关专业人才近1.5万人。
安徽鼓励中高职院校深入推进老年照护、失智老人照护、家政服务等“1+X”证书制度试点,将养老服务类职业(岗位)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全省共有18所高职院校共计近7300余人次申报了老年照护、失智老年人照护、老年康体指导等老年护理类证书试点。
省教育厅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指导职业院校加强养老服务类相关专业建设,积极引导相关学校增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护理等养老服务类相关专业;鼓励支持相关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开展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人工智能
布局申报相应的学科和博士硕士学位点
人工智能正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向智能化加速跃升,对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有11名代表联名提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议案。
对此,省教育厅介绍,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43所高校设置相关本科专业点309个;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70所高校设置相关高职专业点346个。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安徽正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及项目建设,打造人工智能领域创新研究平台。
省教育厅透露,下一步将指导符合条件的高校在2023年学位授权审核中布局申报人工智能学科和相应的博士硕士学位点。围绕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鼓励高校开放办学,深入推进长三角高校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高校开展人工智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建设一批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研究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记者 谢蕾)